BOB娱乐官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bob官方平台app > 行业新闻

推荐产品

我国女足1-6英格兰 5球大北被筛选仍是黄金好时代
德国代表团晒落幕式绝美名局面 用中文拼音谢谢北京

联系我们

值班经理专线:

173-0216-8903

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:

400-8166-958

400-8166-958

021-62505065

289577498

yxpec@yxpec.com

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张雪松——为中国高铁插上腾飞的翅膀

发布时间: 2024-06-24 栏目:行业新闻

  雷鸣的掌声中,看着披红挂彩的高铁车厢从车间上空缓缓降落,一位戴着银框眼镜、文质彬彬的中年技师激动难抑。

  身为中国的“第一代高铁工人”,他奋力追赶国际先进的技术,千辛万苦攻克技术难关,外国专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,工友们称他为“洋设备的保健医生”。最终他不辱使命,助“中国制造”的高铁驰骋在神州大地。

  他在一个铁路家属大院长大。小时候,每次听邻居们讲述铁路上的奇闻轶事,张雪松都入了迷。“有技术有手艺的人,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。”张雪松对记者说。

  唐山机车车辆厂高级技工学校是唐山市家喻户晓的最好的技校。唐山机车车辆厂是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,是一家具有深厚底蕴的百年老厂。

  公元1881年,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“中国火箭号”在唐车诞生,从此拉开了中国百年“铁路强国梦”的帷幕。

  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。1912年,孙中山说:“今日之世界,非铁道无以立国。中国地大物博……徒以交通未便,运转不灵,事业难以振兴。”

  新中国成立以后,自强不息的唐车人不断延续着中国铁路制造史上一个又一个的“第一”。技校毕业以后能直接进唐车工作,成为一名铁路技术工人,是被当地人羡慕的事情。

  3年的技校生活充实而又紧张。在同学中,张雪松不算最刻苦的,却是最喜欢琢磨的。学习游泳,他要买本专业书来看;打羽毛球、乒乓球,他也要观摩初学者入门的视频节目。

  张雪松学的是钳工专业。钳工的基本功包括手抡锤击、刮削、钻孔、研磨等。他刻苦练习基本功,由于练习过猛,至今,他的手上的骨节仍然留有伤痕。

  1992年,技校毕业的张雪松如愿以偿进入唐车工作。工作初期,他跟着师傅维修机床,把机床完全解体,找出问题、认真处理,再根据图纸把机床一点点组装好。

  基本功扎实的张雪松上手很快。他一向自我要求颇严,半年后他便向师傅提出要多学习技术上的含金量更高的内容。

  “上千个零件拆了放在地上,我能不看图纸,只看一眼,就知道它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上。你现在行吗?”师傅说。

  “学技术一定要沉下心去。工作经验是日积月累沉淀出来的。”张雪松把师傅这番语重心长的话,默默地刻在了心底。

  在工友们打牌休闲之余,张雪松却喜欢研读各类专业书籍。有人笑话他:“钳工都是手上的活,全靠经验积累感觉,书本上的东西能有啥用?”他笑了笑,依旧我行我素。

  1994年的一天,在维修一台外圆磨床时,师傅始终找不到故障点,豆大的汗珠从师傅脸上滑落。

  张雪松仔细研读了图纸,判断是液压系统一个换向阀的问题。他清楚地记得,书上写过,故障表现是什么、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。

  “行,你来试试吧。”根据记忆里的书上内容,张雪松如庖丁解牛般迅速查出故障的源头在阀芯。

  “不错啊,小子。”师傅不由得看了看这位刚入厂两年的毛头小伙子,觉得他与众不同又倔强好学。

  1997年,张雪松成长为唐车特装公司的业务骨干。公司接到制作组装焊丝生产线的日本订单,张雪松特别用心地把零件先做出来,日方验货时表示零件质量不错,可是方向全都做反了。

  原来,日本图纸与中国图纸的视图投影关系是相反的。“方向错了全盘皆输。我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。”张雪松满心懊恼,并暗下决心要逐步加强理论学习。

  厂里的老劳模王必耕是张雪松最为敬佩的人。王老师傅每天坚持看报纸和专业杂志,并且坚持摘抄和做读书笔记。

  “理论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。”张雪松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,无论多忙多累,每天都要坚持学习一个小时。

  在拥挤喧闹的公交车上,在夜深人静的房间里,都有张雪松专心致志抱着书钻研的身影。为了锤炼自己的毅力,张雪松狠心把抽了十几年的烟也戒掉了。

  向书本学、到课堂学、向其他技术高手学……当学习融入张雪松的血液里时,他本人的技能也日趋炉火纯青。

  2000年,在厂里的比赛中,参赛金属模具里一个高精度小孔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。都说“车工怕车杆,钳工怕打眼”,机器设备不是人手,难以把控,然而,完全靠普通的钻孔设备,这个小孔的误差却仅有十几微米。

  看似微不足道,实则功力深厚。这就是张雪松的作品。他多次参加全国、省级、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,并连获省、市技术比武钳工第一名,在圈内也小有名气。

  彼时,唐车发展不景气,职工收入微薄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张雪松两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500多元。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跳槽,也有南方的厂以高额收入力邀张雪松。

  他婉言谢绝了:“厂里为培养我付出了那么多,我岂能一走了之。再说唐厂有百年底蕴,哪能轻易就倒?”

  工作之于张雪松,本不是完全用金钱来衡量的,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兴趣和追求。别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了照片和工艺品,他的办公桌上却摆放了一个不起眼的模具小件。那是他第一次用数控车床制作的作品。在他眼里,那是最值得珍藏的艺术品。

  2004年4月,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,提出铁路机车车辆装备“引进先进的技术、联合设计生产、打造中国品牌”的要求,中国发展高铁建设的帷幕缓缓拉开。

  作为“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摇篮”,唐车理所当然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

  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,也是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。2004年,张雪松受命带领16名精兵强将,负责研究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。

  当材料不再是熟悉的铁皮而是铝合金,当手里的焊枪再也不听使唤,当铝工件莫名地一再变形、开裂,大家都傻了眼———国内尚没有引进这项技术,网络尚不发达,查不到任何材料,一切只能靠摸索和创新。

  铝合金材料很娇气,对温度、湿度等条件有严格要求,否则,当多块材料焊接到一起后,整块铝合金型材就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变形。

  “为什么不用反变形对付变形?”张雪松抓住了“牛鼻子”,先从一个个小截面做试验。2米成功以后就延长到5米,5米成功以后就延长到10米……在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后,25.5米长的铝合金车体最终成功组焊拼接。

  “反变形量”“焊后调修”“调修加热温度控制”……张雪松和团队摸索出不一样的材料的各种参数,奠定了铝合金车体“中国创造”的基础。

  2005年,唐车公司打败众多竞争对手,成功地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动车组生产技术。

  某些核心技术仍然是不能传授的“技术秘笈”。动车组司机室工装设备,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搬迁,德国专家用了整整3个月,期间还严禁中方技术人员观摩。

  司机室工装设备搬迁的难点在于空间立体定位很难,因为,当司机室分拆搬迁重新组合时,几十个测量点需要在30多个曲面中精确定位。

  大家都说这个任务难以完成。张雪松偏不信邪,他反复思考,对“洋机器”能否尝试“土办法”?

  一天,苦苦思索的张雪松看到车间里的钳工正在操作吊线。他脑子一激灵,一拍大腿:“用吊线做定位,简单得很啊。”

  张雪松将这个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“四步曲”。首先,将几十个曲面大致定位在空间里,每个位置误差控制在一两毫米范围以内,再用激光跟踪仪进行精确定位。

  其后,他在每个立柱的顶部相应的位置,挂一个线坠,搬迁之前在立柱底部将线坠进行标记。

  搬迁到新的工装位置后,再挂起线坠,将线坠调整到立柱底部原先做标记的位置,这样就基本确定了工装定位点已经大致调整到了合适位置。

  吊线法加激光跟踪仪的组合调整方法,简洁高效,化繁为简,不仅打破了技术封锁,还超越了西门子公司的精准度,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
  德国专家对张雪松惊叹不已:“MrZhang,Verygood!”一个月以后,一位德国专家给唐车发来的信中写道:“中国普通工人的创造力,让我看到了中国智慧和西方文明的共通之处。”

  2005年11月,唐车引进几十台大型进口尖端数控设备,公司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了,可是修东西的人凤毛麟角。

  关键时候,张雪松主动请缨,转行做了一名数字控制机床装调维修工,专门负责“洋机器”的维修保养。

  业内人都说,钳工的手,数控的脑袋。传统的钳工和数控领域之间有巨大的技术鸿沟,钳工只是手上的活,数控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做支撑。

  张雪松却不以为然。以前造火车,木工是顶梁柱。后来,火车是碳钢材料。现在动车又是铝合金材料。“如果我们不主动进步,就将被时代抛弃。”

  白天,他兜里揣着笔记本,不放过任何一个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的机会。晚上,他先在图书室里查阅资料,然后回家仔细研读。

  刻苦的学习终有回报。在钳工领域攀登到顶峰的张雪松,当设备员时又取得了全国数字控制机床装调维修工第四名。

  2008年9月,是唐车批量生产动车组的关键时刻,可是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损坏。

  怎么办?现购的话即使空运也来不及,生产线还将面临停工。外包修理的话又没有单位敢承接。情况紧急,现场的气氛极其凝重。

  张雪松决定试试看。他对损坏的刀具逐一测量、分析,记录下大量数据,又查阅了60余本专业书籍和上网搜集了大量数据资料。经过对比分析,张雪松判断问题的症结是刀片平衡出了偏差。

  每把专用机夹铣刀由10个刀片组成,工作转速高达每分钟8000转以上。如果刀片的镶嵌面重量稍稍有点偏差,就会造成刀体振动,影响加工精度,危及整台设备。

  张雪松对症下药,耐心打磨每个刀片,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刀体动平衡检测。最终,赶在可能停产之前,他将8把刀具全部修好。

  张雪松负责维修保养的数控设备价值3亿多元,是厂里的命根子。机器不是人,随时都会撂挑子。“日常保养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小毛病,不能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。”张雪松摸索总结了“三分修七分养”“周期定点养护”等设备维护模式。

  为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,张雪松根据不同设备的说明书、保养手册,为每台机器建了一份“病历档案”;为延长设备配件常规使用的寿命,他和团队完成了20多项设备技术改造,弥补了进口设备的缺陷,摆脱了对外国专家的依赖,保证了动车组的顺利生产,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。

  2010年8月,张雪松从生产一线调入技术室,成立了“金蓝领工作室”。2014年,这个工作室还挂上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。这个工作室主要开展技术汇报会、创新交流、导师带徒、现场演示等一系列活动,并组织了多项技术攻关。

  “团队就好比动车组,要跑得快必须一起发出动力。”工作室完成公司级操作技术创新超过160项,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
  21世纪以来,高铁成为牵引中国经济的新引擎。如今,张雪松的任务更多更重了。在工作中,他从始至终保持着高铁般昂扬向前的进取姿势。

  “中国有实力向世界证明,我们有一批具备生产高铁能力的优秀技术工人。我愿意为中国高铁事业的腾飞贡献毕生力量。”

一键拨号 一键咨询